浏览位置:中国科技头条 > 头条

破局西部创新困境:甘肃科技工作的系统突围之路

日期:2025-04-05 23:13   阅读量:8209   内容来源:中新网甘肃   

在西部大开发与“双循环”战略交织的关键节点,甘肃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为契机,勾勒出从“科技跟跑”向“特色领跑”跃迁的路线图。这既是对《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纵深推进,更是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困境的系统性探索,其核心在于打破“要素割裂”瓶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

从“政策驱动”到“问题导向”:精准破解创新痛点

甘肃科技创新面临的“投入不足、转化不畅、主体不强”等问题,本质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脱节。近年来推行的“揭榜挂帅”制度,正是以市场化思维重构科研组织模式的典型实践:平凉市围绕企业需求常态化征集技术难题,累计推动190余项“卡脖子”技术攻关,财政资金以20%~40%比例撬动社会资本,形成“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的闭环机制。这种“问题导向”的改革,使科研经费从“撒胡椒面”转向“集中火力”,如国网甘肃电科院针对新能源消纳难题开展的自同步电压源技术攻关,直接提升新能源发电量上十亿千瓦时,印证了靶向发力的实效。

特色产业生态构建:在差异化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

甘肃的创新突围,关键在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有色金属、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规划提出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实则是对“强链补链”的深化:金昌镍钴产业通过组建64家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将矿产资源延伸至新能源电池、航天钛材等高端领域,2024年集群产值突破800亿元;陇药产业借助兰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推动奇正藏药、陇神戎发等企业开展标准化研究,正在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甘肃抢抓“东数西算”机遇,依托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布局算力产业链,推动华为、阿里云与本地高校共建数据安全实验室,为数字经济注入“西部算力”新动能。

体制机制破壁:激活创新要素流动的“神经末梢”

创新生态的成熟,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硬核支撑”。甘肃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13家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联合体,通过“链主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模式,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兰州科技大市场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9.1万项成果、1686项需求的智能匹配,累计促成交易近亿元,破解了“成果找不到市场、企业寻不到技术”的信息壁垒。更具突破性的是,甘肃探索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如兰州理工大学科技专员入驻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直接参与贮氢合金技术攻关,推动校企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深度绑定”,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评价导向,正在重塑科研价值取向。

挑战与前瞻: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进化”

尽管甘肃在创新生态构建上迈出关键一步,但深层体制障碍仍需突破:基础研究占比不足15%的结构失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短板,亟待通过“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来破解;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兰白自创区与陇东南地区的协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需借助“飞地园区”“创新积分制”等工具促进要素流动。未来,甘肃还需在“容错机制”上进一步突破,例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允许科研团队保留更高比例转化收益,让“敢创新、愿转化”成为陇原大地的新共识。

甘肃的实践表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不能简单复制东部模式,而需立足“既赶又转”的双重任务,在特色产业中培育“长板优势”,在体制改革中激活“乘数效应”。当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线真正同频共振,当政策设计从“给予资源”转向“营造生态”,科技创新才能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基因。这既是甘肃的破局之道,也为西部省份提供了“差异化创新”的参考样本——在国家战略与地方禀赋的交点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重塑格局的特色之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