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表示,为了贯彻落实新《公司法》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相关文件要求,优化披露内容,增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推进注册制改革的重要支撑。注册制改革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求信息披露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信息披露质量也是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体现,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为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和潜在风险提供关键依据。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降低了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可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是导致A股走弱及没能有效形成价值投资理念的根源之一。因而,中国证监会始终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改革理念,着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落实市场参与方责任,保障信息披露制度有效运行。
相关研究显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资者盈亏有一定影响。公司的运营情况通过信息披露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优秀公司会体现出它的价值,有利于估值修复。据统计,2023—2024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评价结果为A的沪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平均增长5.6%,评价区间内股价上涨超15%。相比之下,评价结果为D的沪市公司,评价区间内股价下跌超4%。因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抓手。
从《办法》的修订来看,对于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办法》强化风险揭示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可能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经营活动和未来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上市时未盈利且上市后也仍未盈利的,应当充分披露尚未盈利的成因,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涉足的细分行业都是“门外汉”,不具备专业判断能力,因而《办法》要求强化风险揭示,可以避免投资者盲目“踩雷”,增强风险意识,同时有助于抑制过度的投机炒作。随着发行制度的改革,上市时未盈利且上市后也仍未盈利公司的出现,上述《办法》提出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办法》要求,明确行业经营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应当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充分披露与自身业务相关的行业信息和公司的经营性信息,便于投资者合理决策。这将有助于投资者理性分析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景气度,对投资决策起到支撑作用。从目前上市公司年报等信息披露来看,行业背景的阐述比前几年明显有进步,但不同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基本面较差的公司往往避重就轻或语焉不详,有的报喜不报忧,还有的照抄前几年披露过的行业信息,尤其是缺乏动态变化的信息。这使得投资者往往不能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准确、及时的决策。随着更多引入长期资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成为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之一。
《办法》还强化了对部分重点事项的监管,包括:增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外包”行为的监管要求;优化重大事项披露时点;完善履行披露义务的公开承诺主体范围。其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外包”行为的监管要求,旨在防范可能出现的泄密风险,避免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这样的话,年报行情或利好消息“见光死”的概率将减少,有助于确保市场“三公”,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随着注册制全面落地,各方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实践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总体而言,本次修订《办法》,对相关规则内容进行了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直接关系到市场信心与投资价值。新《证券法》新增专章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的要求,系统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将为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